“關鍵在于粘合之法與后續(xù)處理。”趙軒侃侃而談。
“成型后,弓身整體需浸泡于特殊調制的堿土溶液之中?!?
“再以文火精心炭化,如此可使弓身堅韌,不畏南方潮濕,亦不懼北地霜雪。”
李崇湊近圖紙,又聽著趙軒的描述,眉頭越皺越緊,眼中的疑色幾乎要滿溢出來。
秦嶺百年柘木?水牛角片貼弓臂內側?還要用堿土溶液炭化?
這些說法,有些聽著耳熟,是匠作營中偶有提及的材料特性,但將它們如此組合,還冠以“復合”之名,他聞所未聞。
這三殿下,莫不是從哪本雜書上,看來的奇談怪論?
“殿下!”李崇小心翼翼開口,語氣中帶著工部官員特有的審慎。
“柘木確為良材,牛角增力亦是常理。”
“只是,這角片貼于弓臂內側,工藝怕是極為繁復。”
“且不說粘合是否牢固,受力之下,木與角能否真正渾然一體,尚是未知之數(shù)?!?
“還有那堿土溶液炭化,軍器監(jiān)也曾嘗試過類似方法處理木料以防腐防裂?!?
“但用于弓身……會不會使其變脆,反而影響韌性?”
“若是出錯,在戰(zhàn)場上那可是要出人命的。”
他沒再說下去,但意思很明顯,這玩意兒太玄乎,風險太高。
慕容煙一直沉默不語,此刻卻突然開口:“李少監(jiān)所不差?!?
“戰(zhàn)場之上,弓弦驟斷,弓身開裂,都是致命的。”
“趙軒你這弓,聽著精妙,但若不耐用,反是禍害?!?
她對趙軒描繪的威力有些心動,但將門出身的她,更重實用與穩(wěn)妥。
這趙軒,別是想一出是一出,到時候在京營丟人現(xiàn)眼事小,耽誤了正事才麻煩。
趙軒胸有成竹地一笑,對李崇道:“李少監(jiān)的顧慮,本王明白?!?
“粘合之法,本王另有秘方,可保證角木一體,渾然天成?!?
“至于炭化變脆,那是因為火候與溶液配比不對?!?
“按本王之法,只會增加其韌性與耐候?!?
他這份篤定,讓李崇心里又添了幾分嘀咕,莫非三殿下真有什么不傳之秘?
趙軒筆鋒一轉,又畫了弓弦與箭矢的樣式。
“復合弓的弓弦,亦有講究?!?
“取上等牛筋,剔凈油脂,捶打萬遍,拉絲?!?
“再以魚鰾膠反復浸泡、陰干,最后以猛火急烘,使其緊固堅韌,彈性遠勝尋常絲弦或麻線?!?
“至于箭桿,選用洞庭湖畔的湘妃竹,取其竹節(jié)勻稱、質地堅韌者。”
“竹內掏空,嵌入細鐵芯,以增其重,破甲更有力。”
“箭頭,摒棄尋常扁平之簇,改用三棱鐵鏃,經(jīng)反復鍛打,淬火處理,使其鋒利堅硬,更易撕裂甲胄,造成重創(chuàng)?!?
趙軒每說一句,李崇的眼睛便睜大一分,呼吸也微微有些急促。
這些細節(jié),有些是現(xiàn)有工藝的改良,有些則是聞所未聞的奇思。
比如箭內置鐵芯,三棱鐵鏃,聽著就比尋常箭矢兇悍不少。
這三殿下,肚子里到底還藏了多少東西?
趙軒放下筆,看著自己紙上的“杰作”,嘴角微微上揚。
他轉身,對上兩人驚疑不定的目光。
“如此一套弓箭下來,本王敢保證……”
趙軒伸出兩根手指,語氣平淡卻不容置疑。
“射程,可達兩百步!比之尋常角弓,至少翻了一倍!”
“箭速提升五成,穿透力,殺傷力,更是不可同日而語!”
兩百步!
李崇倒吸一口涼氣,手都有些抖了,腦子里“嗡”的一聲。
大盛軍中最好的神射手,用特制強弓,極限也不過一百五十步,那還是順風的偶發(fā)情況。
尋常戰(zhàn)弓,有效射程在八十到一百步之間。
趙軒張口就是兩百步,這簡直是……
他不敢想下去,只覺得口干舌燥。